


「馬雅可夫斯基站」〈Маяковская〉─1938 年 9 月 11 日通車。由建築師阿列克謝‧杜甚金〈Alexey Dushkin〉設計,是莫斯科第一個使用優雅的金屬柱取代巨大的混凝土柱的車站,拱頂裝飾著描繪蘇聯生活場景的馬賽克。草圖是由藝術家亞歷山大‧德涅卡 (Alexander Deineka) 繪製。
「馬雅可夫斯基」是一座科技宮殿,在高科技出現之前,古典主義就與高科技融為一體。這種感覺是由鋼板飾面的柱子創造的。事實上,這種風格被稱為帶有裝飾藝術元素的史達林新古典主義。
車站的建築風格透過燈光來凸顯:在34個橢圓形穹頂內安裝電燈。穹頂深處有根據俄羅斯著名畫家亞歷山大·德涅卡的草圖繪製的彩色馬賽克。這是以「蘇聯天空中的一天」為主題的一系列圖像。只有站在圓頂正下方才能看到。
該站的設計贏得1939年紐約世界博覽會的大獎。具有建築紀念碑的地位。


「共青團站」〈Комсомольская〉─1952 年 1 月 30 日通車。最繁忙的地鐵站之一:附近有三個火車站。「共青團站」被稱為首都的大門—每天約有15萬人次從這裡進出。 該站是史達林帝國風格的另一個典範。裝潢華麗:淺浮雕、雕塑裝飾、大理石和黃金。成為蘇聯地鐵建設原則的體現:為人民建造的真正的宮殿。
依照建築師的規劃,三站廣場的車站將成為莫斯科迎接首都賓客的禮儀大門。它是按照史達林帝國風格建造的。以其華麗的氣勢著稱,融合古典主義、帝國風格和莫斯科巴洛克。
天花板上裝飾有雕塑圖案、鍍金和青銅。有八幅巨大的馬賽克,描繪俄羅斯歷史場景:德米特里·頓斯科伊、米寧和波扎爾斯基、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庫圖佐夫、蘇沃洛夫、攻占德國國會大廈和 1945 年的勝利遊行。
後者情節取材自史達林 1941 年閱兵儀式上的演講。在譴責對史達林的崇拜之後,三幅馬賽克遭到變更。勝利遊行馬賽克被新馬賽克取代,新馬賽克描繪的是祖國母親的形象,她手拿鐮刀、錘子和橄欖枝,站在戰敗國的旗幟上。描繪1941年11月遊行的馬賽克換成描繪列寧在紅場上對紅軍士兵發表演說的場景。



「基輔站」〈Киевская〉─1954 年 3 月 14 日通車。尼基塔‧赫魯雪夫親自監督「基輔站」的設計,審查了大約 40 種方案。車站裝飾華麗:設計中使用雕塑裝飾、壁畫和豪華吊燈。 2006年,重建其中一座通道。該設計由法國建築師完成:他們提出一種現代主義設計,類似於巴黎地鐵月台的設計。作為回應,巴黎瑪德琳車站出現一扇名為「母雞Ryaba」的彩繪玻璃窗。
「基輔」彷彿一座豐富的藝廊。車站大廳裝飾有18幅由彩色石塊和寶石製成的馬賽克鑲板,上面描繪俄羅斯和烏克蘭統一的場景。馬賽克由鍍金灰泥鑲框,類似博物館的裱框繪畫。
馬賽克「烏克蘭蘇維埃政權鬥爭」描繪了一名手持煙斗和一部FF-17野戰電話的遊擊隊員,這種電話是德國在20世紀10-20年代生產的。如今,它有時會被誤認為是手機、智慧型手機和筆記型電腦。



「塔甘卡站」〈Таганская〉─ 1950年1月1日通車。成為最具創新性的車站之一。首都第一批洗地機和找零機就在這裡出現。 大廳類似於一座古老的城堡,有低矮的拱頂和華麗的裝飾。顏色是白色、天藍色和金色。牆壁上裝飾著描繪紅軍士兵的馬賽克壁畫。



「新村站」〈Новослободская〉─1952年1月30日通車。建築師阿列克謝‧杜甚金〈Alexey Dushkin〉的另一個作品。車站為史達林帝國風格建築,宏偉壯觀,裝飾豪華。牆壁上繪有馬賽克壁畫,柱子裝飾彩繪玻璃,使用從里加大教堂運來的玻璃等作為裝飾。
這個車站因其彩繪玻璃而令人難忘。月台一共有 32幅彩繪玻璃藝術。這些彩繪玻璃是在里加蘇聯藝術基金會拉脫維亞分會製作的,由為天主教堂製作彩繪玻璃窗的工匠參與製作。每個彩繪玻璃上都有一個圓框,刻畫一顆星星或一幅和平生活的景象。最初,車站配備小功率電燈。依照建築師的想法,昏暗的燈光是為了凸顯彩繪玻璃的美麗。 2003年重建期間,被更強大功率的電燈取代。車站變得更加明亮。「新村站」被授予文化遺產的地位。
中央大廳的盡頭有一幅馬賽克壁畫「世界和平」,作者是帕維爾·科林,彩繪玻璃的草圖也是他創作的。這位藝術家出生於帕列赫世襲聖像畫家的家庭。
「世界和平」馬賽克有時被拿來與拉斐爾的西斯汀聖母進行比較:它描繪一位婦女帶著一個孩子伸手向太陽的場景。最初,她的頭頂上有一幅史達林的肖像。這位女士光著腳,但赫魯雪夫不喜歡這樣,所以他們給她穿上涼鞋。隨後當局下令將馬賽克徹底拆除。該項目的作者將其隱藏在一堵假牆後面。赫魯雪夫下台後,馬賽克被歸還,涼鞋被脫掉,在鑲板頂部,史達林的肖像被一幅絲帶圖像所取代,上面寫著「全世界和平」。


「阿爾巴特站 」〈Арбатская〉─1953 年 4 月 5 日通車。車站的拱頂類似哥德式拱門,裝飾中融入莫斯科巴洛克風格的元素。這種風格是巴洛克傳統與俄羅斯傳統圖案融合的結果。裝潢採用大理石、花崗岩和釉面瓷磚。該站的地標建築是11號自助餐廳,自蘇聯時期就保留至今,對地鐵員工和乘客開放。
「阿爾巴特站 」的出現是拜一顆炸彈所賜。衛國戰爭期間,一枚砲彈擊中現今的菲利線的阿爾巴特-斯摩棱斯克地鐵區段。隨後,政府決定在更深的地方鋪設一段新的地鐵。
「阿爾巴特站 」是莫斯科地鐵最長的車站之一,月台長度為220公尺。只有「麻雀站」更長。採用莫斯科巴洛克風格,融合俄羅斯建築元素。白色的拱頂讓人想起皇家的寢宮,以帶有植物裝飾的大型灰泥造型進行裝飾。
「阿爾巴特站 」的枝形吊燈尤其引人注目。地板鋪有紅色、灰色和黑色的花崗岩,類似地毯的圖案。
「阿爾巴特站 」的設計中沒有戰爭主題,這在戰後時期的車站中並不常見。車站擁有文化遺產的地位。



「杜斯妥也夫斯基站」〈Достоевская〉─2010 年 6 月 19 日通車。該站建於80年代,但直到2010年才開放。位於特維爾區,距離俄羅斯陸軍劇院不遠。設計以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說場景為主題:《群魔》、《罪與罰》、《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和《白痴》,被稱為莫斯科地鐵最有文學氣息的車站,或者說最令人壓抑的車站。
月台上的圖畫描述,包括高利貸老婦和納斯塔西婭·菲利波夫娜被謀殺的場景,以及斯維德里加伊洛夫和斯塔夫羅金自殺的場面。車站盡頭的牆上,鑲嵌著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巨幅肖像。他看起來十分嚴肅。
並非所有乘客都喜歡這個主題;許多人對這些陰鬱的畫面感到憤怒。在「杜斯妥也夫斯基站」通車前不久,這張馬賽克的照片首次出現在網路上。有人對於在公共場所出現如此陰暗的畫面給予負面評價。莫斯科地鐵管理部門甚至考慮拆除這幅馬賽克的可能性。但它的作者、藝術家伊凡·尼古拉耶夫對批評作出如下回應:「如果我們採用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主題,我們就必須與他作品的深度和悲劇性相匹配。」由於草圖早在 1990 年代就已獲得批准,因此該站仍然開通。



「斯拉夫林蔭路站」〈Славянский бульвар〉─2008 年 9 月 7 日通車。「斯拉夫林蔭路站」於2008年建成。風格屬於新藝術運動,被認為是對巴黎地鐵展館的致敬。優美的金屬樹「生長」在平台上,長椅則形狀像船隻。車站名稱採用華麗的字體,也讓人回想起新藝術運動時代。
「斯拉夫林蔭路站」是莫斯科地鐵現代史上最令人難忘的車站之一。它採用新藝術風格,帶有新藝術的元素。其中包括描繪植物的華麗鍛造裝飾。正是它們讓該站從莫斯科的其他車站中脫穎而出。有時它們似乎會活過來,包圍整個車站,把它變成「勇敢者的遊戲」。「斯拉夫林蔭路站」常被拿來與巴黎地鐵比較。根據車站藝術家介紹,這並不是抄襲,而是對巴黎地鐵主題的隱喻。
月台上有樹形的燈籠,是為了讓車站看起來像一條真正的林蔭大道。拱頂的凹處也裝飾有鍛造的金屬植物飾物,牆壁上則舖有綠色大理石。



「革命廣場站」〈Площадь Революции〉─1938 年 3 月 13 日通車。 車站的標誌是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雕像,共有 76 座雕像─ 描繪自 1917 年革命以來的蘇聯生活場景,從手持左輪手槍的水手到少先隊員:水手、士兵、工人、農婦。根據最初的計劃,應該在原處裝飾淺浮雕。然而一位蘇聯雕塑家建議建造青銅雕像。儘管車站建築師反對這個想法,但地鐵管理層很喜歡這個構思。
衛國戰爭開始時,這些雕塑被疏散到中亞。其中一些在運輸過程中受損。但每尊雕像均有四份副本,因此得以恢復所有雕像。
雕塑的部分地方被打磨得閃閃發亮,尤其是邊境警衛狗的鼻子。人們相信它會帶來好運。這是第一個關於車站雕塑的都市傳說。隨著時間的推移,神話屬性也開始被賦予到其他物體上。人們在養禽人的下擺處摩擦鞋子、武器、工具、公雞。這種傳統是有害的:雕塑的許多細節被抹去、形狀被改變並且需要修復。狗的鼻子受損最嚴重。
有些人物有真實活生生的原型。例如,一名手持左輪手槍的水手就是以海軍學院的學生命名的。列寧格勒的伏龍芝市阿列克謝·尼基堅科。傳說這把左輪手槍能為生意帶來好運,這就是它被盜過幾次的原因。透過在車站安裝監視器,這種情況得到改善。



「新佩列傑爾基諾站」〈Новопеределкино〉─2018 年 8 月 30 日通車。該站成為莫斯科地鐵第222個車站。設計將高科技與古老的俄羅斯風格融為一體。售票大廳令人歎為觀止,彷彿一座古老的俄羅斯樓閣的拱頂。拱頂裝飾有俄羅斯風格圖案的燈箱,燈光的顏色五光十色,色調從霓虹藍到柳蘭花。月台上使用相同的裝飾,但不那麼華麗。立柱採用不銹鋼製成,地板採用花崗岩板裝飾。該站由拉脫維亞建築設計公司 United Riga Architects 開發,該公司也因「里加香脂」紀念碑而聞名。



「發電廠站」〈Электрозаводская〉─2020年12月31日通車。果然是「發電廠站」,站內電燈泡爆棚。車站的建造始於 1938 年。原本的裝飾應該是豪華而富麗,但戰爭改變計畫。因此,設計顯得克制而嚴謹。 牆上裝飾著研究電學的科學家的肖像:羅蒙諾索夫、波波夫、法拉第。大廳裡有「地鐵一線建造者」的紀念碑,中央大廳裡有紀念勞動英雄。的浮雕。


「航空發動機站」〈Авиамоторная〉─2020 年 3 月 27 日通車。車站的設計獻給航空領域。在車站裡,可以看到不同年份的飛機圖像,出口上方安裝螺旋槳葉片。天花板裝飾有金色金字塔。2020 年,新的中轉站「航空發動機站」開通。設計以簡潔,黑白顏色為特色。天花板描繪飛機在天空中留下的痕跡。


「特羅帕廖沃站」〈Тропарево〉─2014 年 12 月 8 日通車。該站於 2014 年啟用。主要的裝飾是中央大廳的巨大樹形燈。每棵「樹」都配備有流線型的長椅。軌道牆上裝飾有鏡子,這在莫斯科地鐵中很少見。



「魯緬采沃站」〈Румянцево〉─2016 年 1 月 18 日通車。牆壁的設計靈感來自荷蘭藝術家蒙德里安的作品。他與康丁斯基、馬列維奇一起被認為是抽象藝術的創始人。車站嚴謹的建築線條和猩紅色的長椅支撐了這個設計。
P.S.圖片取自網路,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