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czHtKh_AJrAJh_tOopszw 

莫斯科的童年

莫斯科,我的故鄉,

在花樣年華的曙光中

我揮霍無憂無慮的黃金時光,

不知悲苦和災殃……

179966日亞歷山大‧謝爾蓋維奇‧普希金出生在俄國的中心──莫斯科的一個古老卻沒落的貴族家庭,家中文藝氣息濃厚,愛好文學和戲劇。父親S. L. 普希金學識淵博,機智敏銳,寫詩作詞,提筆立就,且盛情好客,與當日的知名作家過從不斷。叔父V. L. 普希金曾是當時相當知名的詩人──文學新流派的擁護者,人品絕俗,才情橫溢,服職軍中時即以文學和戲劇為樂,卸職賦閒,遷居莫斯科後更是公眾社交的核心,家中常是文人薈萃,作家雲集。他是最早發現普希金天才的人之一。

然而不僅是父親,甚至是叔父對文學喜愛和文藝創作都僅限於淺薄涉獵的業餘愛好。父親將孩子置於當日貴族階層習以為常的外來教育環境之中,把他們託付給法籍家庭教師,因而僅以法文教學。普希金學習懶散,但自幼即性好閱讀,早在9歲之年就以閱讀「伊里亞德」和「奧德賽」的俄文譯本為樂。由於不滿授課內容,他經常潛入父親的書房,書架上盡是18世紀法國古典作家和哲學家的作品。在此普希金飽讀各類書籍,神遊文史哲殿堂。

普希金的父親是個性格火爆,稍有不滿〈例如家庭教師的告狀〉便完全失控的人,因此孩子們對他是畏懼多於敬愛。母親恰好相反,性情活潑,擅於控制自己,只是無法掩飾偏愛,先是女兒奧麗佳,再是幼子列夫。沒有人疼愛的詩人便全心依戀姊姊、外祖母和褓姆阿琳娜‧拉吉雍諾芙娜。

普希金後來對「自己那可惡教師的學不專精」,和斷絕本國文學、拋棄祖國人民的教學方式怨懟痛心。幸運的是,童年時代的普希金,除了法籍教師外,身旁還有俄國人,其中一位與詩人更是長年相繫:不凡的尋常俄國婦女,民間語言的能手,民間故事和歌謠無盡藏的保存人,這個人是褓姆阿琳娜‧拉吉雍諾芙娜。

皇村中學──英雄時勢

1811年普希金進入甫成立專為國家培育公務員的皇村中學。皇村中學深受啟蒙思想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校長和教師多是觀念進步的啟蒙運動者和反農奴制的自由主義倡言人。在此學生們凝聚情誼,情同一家人,這份友誼即使在離開皇村中學之後仍綿延不斷,千里相攜。皇村友誼的至情至性,在普希金以後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是永恆不渝,真摯無價的。

普希金在「回憶錄」〈1835〉中描述與當時被譽為俄國第一詩人,年逾70的捷爾熱文初次會面的情景說:「我這一生只見過捷爾熱文一次,卻永誌不忘……這是在1815年皇村中學的公開考試之時,彼時已是老態龍鍾的捷爾熱文身著制服和波里斯絨長靴。我們的考試使他十分厭倦……他打起了盹,直到開始俄國文學考試才甦醒過來,兩眼炯炯有神,精神奕奕,前後判若兩人……。終於叫我出場應試,距他兩步之遙,我讀完自己的「沙皇村回憶錄」。我無法描繪心中的感觸:當我讀到提及捷爾熱文名字的詩句時,我那少年的聲音響亮清澈,而充滿狂喜激情的心卻砰然亂跳……不記得我是如何結束自己的朗讀,也不記得事後我跑到哪裡去,捷爾熱文讚嘆不已,他要求見我,要擁抱我……大家四處找我,卻一無所獲。」

PZC5z0bLz8pgc0dZXlC6CQ

年高望重的詩人為普希金的天才所震撼,臨死之前不久捷爾熱文說道:「……很快的世上就會出現第二個捷爾熱文,此人是普希金。」在老人捷爾熱文面前朗讀自己「回憶錄」的情景已化為真正的節慶,為普希金的文學傳記寫下最激動的一段插曲,永遠銘刻在記憶之中。

六年的皇村生活,普希金迅速掌握前賢和 當代人所積累的文學經驗。他不僅向俄國文學新流派較傑出的代表人物學習,同時也以作品中充滿民族元素的前賢為師。就在如此的年少階段,普希金已能以應有的 冷靜思考來對待老師們的經驗,絕非模仿盲從,堅定地踏上獨立自主的道路,成為彼時最傑出的詩人之一。

就在普希金進入皇村中學就讀後不久,拿破崙大軍旋即攻進俄國,戰爭在普希金及其朋友──皇村中學學生的心中激盪起偉大的愛國情操,普希金在文學上初露光芒的創作中,大部分的作品便是歌詠1812年的衛國戰爭:「1812年的風暴,將我們皇村中學的生活匯入俄國政治動盪的大時代之中,這些事件強烈地反映在我們童年的生活上」〈隨筆〉。普希金稱衛國戰爭為「一二年風暴」──這是他年輕時代的政治史詩,且將保留在詩人的生命中,終其一生。

拿破崙空歡喜一場,

沉浸在最後的幸福之中

等待莫斯科屈膝求降

獻上古老的克里姆林宮之鑰:

不,我的莫斯科

不會俯首前來請罪。

沒有節慶,沒有獻禮,

她準備付之一炬

給這個焦躁的英雄熊熊火焰……〈奧涅金〉

1810年代末和20年代初的彼得堡許多秘密社團已發展成熟,準備行動。年輕的士官在1812-1814年對法戰爭勝利後,帶回首都的不僅僅是振奮全國人心的勝利之歌,還有法國資本主義大革命和自由、平等、友愛的思想。皇村中學是政治自由思想的發源地,而普希金無疑的是站在皇村政治自由主義者的最前端。當他在1815年朗頌「沙皇村回憶錄」的同時,也寫下著名的「致利轍尼耶書」,在此詩人首次成為人民的代言人,為他日後的政治抒情詩,著名的「自由詩歌」〈1817-1820〉揭開序幕。

就在普希金的皇村生活臨近尾聲之際,國內的政治吶喊激發人心。進步的貴族集團的反對情緒高漲,紛紛組成秘密的政治團體,志在反抗獨裁者和農奴制度:1816年的「拯救聯盟」和1818年的「幸福聯盟」即屬此類組織。普希金的一些同學,其中包括他的摯友普新,自皇村中學畢業後,即刻加入秘密組織「拯救聯盟」。普希金雖非此類組織的 一 份子,但卻十分贊同普新的政治信念。在「自由頌」、「鄉村」、「致恰達耶夫」等「自由詩歌」中,普希金儼然是詩人兼政論家,是貴族革命思想激昂的宣告者。 他的政治抒情詩是進步觀點和遠大理想的文學典範,廣被進步的年輕一代傳抄吟詠,其社會和政治意義,猶如醒世警鐘,震撼大地。因此在愛好自由的朋友和志同道 合者之中,普希金第一個遭到政府的監控迫害,彼得堡總督奉命搜查普希金「自由詩歌」的詩稿,糾纏詩人一生的災難于焉來臨:起初沙皇欲將普希金流放到西伯利 亞,但在卡拉姆辛、茹可夫斯基等著名詩人的奔走下,1820年春,普希金來到距彼得堡約1500俄里的遙遠南方,開始逐客南方的生涯。

南方逐客

詩人的生活徹底改變了,離開習慣的社交圈,落入全然不同的環境,流連於浪漫多情的南方大自然之中,領略全新的民族文化,新的印象,新的感受,在普希金流放南方的早期詩歌中清楚湧現。

流放南方的那幾年〈1820-1824〉 ──攀高加索山,臨克里米亞海,訪基什尼奧夫,遊敖德薩──在普希金創作思想的發展上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他極力提昇知識境界,不斷地寫作、沉思和閱讀。 此時革命活動已就緒待發,普希金興奮地期盼它的到來。在基什尼奧夫普希金與十二月黨人交往不輟,受十二月黨人起義前幾年熱烈的革命氣氛的影響,詩人的革命 情緒日益奔騰,化為詩歌,盡是革命的火花。對普希金而言,祖國之愛,就是和壓迫、欺凌同胞的敵人戰鬥,死而後已。他那澎湃的故土之愛,袍澤之情,點染著絢 爛的革命色彩。對他來說革命家和愛國者是一體的兩面,意義相同,而革命事業和文學創作更是糾纏牽連,相輔相成。

逐客南方,普希金的文學聲望臻至中天, 全國各地不可記數地競相傳抄遭禁的「自由詩歌」,這股風潮使亞歷山大一世和他的大臣們戒懼警惕。普希金在敖德薩的頂頭上司在警察所截獲的普希金書信中吹毛 求疵,找到普希金無神觀點的三言兩語,向彼得堡飛書告密,中傷普希金。沙皇再次判處普希金嚴酷的懲罰,18246月由沙皇直接下令,普希金離開南方的敖德薩,被放逐到俄國的另一個盡頭──「遙遠的北方僻壤」米海洛夫村。

幽居米海洛夫村

米 海洛夫村是普希金家族的世襲領地,普希金在幼年時期曾在此短暫停留。居住在米海洛夫,詩人繼續感受到深刻的禁錮之苦,生活近似幽禁,寂寞孤獨,然而普希金 表現出的是一股精神勇士的凜然氣度,正是因為身處俄國鄉間,詩人才能親身領略土壤的生命力,全心感受故土的親切,體會民生疾苦,傾聽農民的心聲,這一切都 是他精神勇士的泉源。回到米海洛夫,回到幼時民謠和童話的世界,在此孤寂的生活中,只有褓姆阿琳娜‧拉吉雍諾芙娜朝夕相伴,以民謠和童話慰藉斯人憔悴的心 靈。

普希金寫了許多作品獻給褓姆阿琳娜‧拉吉雍諾芙娜,其中一首「給奶娘」182610月寫於莫斯科,描繪普希金突然被沙皇召回莫斯科,阿琳娜‧拉吉雍諾芙娜憂心如焚的心境:

我的嚴酷歲月里的伴侶,

我的老態龍鍾的親人!

你獨自在偏僻的松林深處

久久、久久地等待我的來臨。

你在自己堂屋的窗下,

向守衛的崗哨,暗自傷心,

在那滿是皺摺的手裡,

你不時地停下你的織針。

你朝那被遺忘的門口,

望著黑暗而遙遠的旅程:

預感、惦記、無限的憂愁

時刻壓迫著你的心胸。

你彷彿覺得……

禁錮米海洛夫,一如流放南方,普希金過 著充實的進步知識份子的生活,朋友、志士雖零落天涯,蓬勃的書信往來卻使彼此心靈相繫。在往返的書信中,朋友們匯成一體,討論多樣的社會政治和文學等問 題,激昂論辯關於文學發展的迫切課題,侃侃而談文學創作和文藝批評的各類評論,褒貶當日文學新作。

對詩人而言,最大的喜悅莫過於皇村老友的短暫造訪米海洛夫。18251月,十二月黨人普新的到來更是意義別具,在這次的來訪中,普新向詩人坦白自己是秘密社團的一員,關於此普希金早已料到,普新向朋友陳述即將來臨的起義,並允諾提早告知,使他也能參加起義,共創大業。

在米海洛夫的歲月中,滋潤詩人精神生活 的是平民百姓,與來自民間的人們談天說地,和農民共話生活點滴,閒步民間創作的天地之間。來自民間的凡此種種,淬煉和鞏固普希金的心靈力量,是他創作能源 的強大動力,正是在米海洛夫時期,普希金的作品不僅氣勢恢弘,思想飽滿,並達到另一種新的境界──真實且深刻的平民風格。

182512月底,關於十二月災難的消息傳來,普希金震驚無比,久久不能自已。新皇尼古拉一世無情地殲滅十二月黨人的起義,隨後並處以極刑,流放西伯利亞。十二月黨人的傾覆在普希金的生命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痕,深沉的感傷在他的抒情詩歌中低迴吟唱。

貴族革命志士的舉義雖以崩潰告終,激昂的樂觀精神依舊是普希金作品的 主要特色。得之於革命事業蓬勃年代的自由思想是如此的深遠,使自由歌手的普希金在十二月黨人失敗後的陰鬱時代仍能寫下深富人道勇氣的傳世詩歌。

1826年 普希金非以囚犯的身分,而是在沙皇信使的陪同下回到莫斯科,彼時正在莫斯科舉行加冕大典的尼古拉一世對待詩人的表現完全是一副假仁假義,與其將統馭當代人 心靈和意識的詩人遠放邊域,不如放在身邊,就近監視。尼古拉「恩賜的自由」,對詩人的煎熬更甚於亞歷山大的禁錮,普希金落入憲兵團首腦公然的「監護」之 下,秘密警察亦步亦趨,如影隨形,向沙皇匯報詩人的一言一行。尼古拉一世和他的走狗實行厚顏無恥的政治考量──利用普希金的天才和廣播的聲名頌揚新皇的政 權和鞏固獨裁思想,在狡計落空之後,統治集團開始有計劃地、無人性地殘害詩人,使用卑鄙的陰謀手段挑起普希金和法國流亡份子丹特士的妒火和仇視,終於逼迫 普希金走向悲劇的死亡之路。 

決鬥

1833年 一個被法國革命淘汰的沒落法國貴族──名叫丹特士的人來到俄國求取功名,他既不懂俄文,又不通軍事,想謀得一紙軍官文憑已屬妄想,遑論躋身俄京上流社會。 然而命運之神似乎對他特別眷顧,替他排除萬難,創造奇蹟。就在他窮愁潦倒,病困道旁小棧,奄奄一息之際,適遇結束渡假返回俄京續職的駐俄尼德蘭公使戈凱倫 男爵。他不但對丹特士愛憐有加,還在後來將他收為義子,從此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法國浪蕩貴族一躍而為俄國貴族階層的新寵,在社交舞會中飛揚得意,成為普希金 生命中的惡煞。

1831218日普希金和芳齡19的 娜塔里亞‧尼古拉耶芙娜‧岡察洛娃結婚,岡察洛娃美若天仙,艷冠群芳,然而普希金的朋友們卻基於各種原因都力勸詩人避開此一婚事。人稱「佛羅倫斯女巫」的 達里亞‧菲凱爾蒙所預言的未來,正是普希金朋友們下意識的痛苦感受:「普希金夫人詩情般的美麗,深嵌我心,在她的形貌中有某種輕盈和感人的特質──此女子 將不會幸福,對此我確信不疑!苦難的記印在她前額浮現」。

繆斯與命運的決鬥─寫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

在普希金夫婦從莫斯科遷居彼得堡後,宮 廷興高采烈地迎接她的到來,她征服了北方之都,從士官到騎士全數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尼古拉一世覬覦岡察洛娃的美色,多方設想,讓普希金經常帶著妻子參加 宮廷舞會。正是此時,年輕俊美的丹特士猶如地平線上的一顆閃亮明星,吸引著貴婦美女的目光和激賞,1836年他已與一些名門望族交好,成為他們的座上嘉賓,而這裡也是普希金夫婦經常往來的地方,丹特士走進普希金的生活之中。

1836年 初,丹特士堅決且公開地向岡察洛娃討好獻媚,岡察洛娃給予前所未有的親切回應。舞會上和沙龍裏處處蜚短流長,談論著丹特士和岡察洛娃的戀情。飛言流語無情 地撕裂普希金的心,詩人僅能以埋首寫作和相信妻子的無辜作為反擊,但是有時還是無法控制自己熾烈和忌妒的天性,在有丹特士出席的晚會中,普希金時而愁眉深 鎖,時而焦躁地狂笑。

1836112日, 斯特拉甘娜娃伯爵小姐邀請岡察洛娃來自己的公寓午宴、談心,然而當岡察洛娃來到她的閨房中時,等待她的卻是丹特士,他手握槍隻,跪地求愛,陷於窘境的岡察 洛娃高聲尖叫,趁著女僕跑來一探究竟的時候,岡察洛娃飛快地逃離公寓。事情僅止於如此,還是另有發展,已不重要,「閨房幽會」已成事實。一封匿名謗書送到 普希金手中。

114日,在和妻子談話之後,普希金寄給尼德蘭使館一封指名丹特士的決鬥書。義父戈凱倫男爵未經丹特士允許,私自拆閱……決 鬥!在使男爵暈頭轉向的諸多恐怖的念頭中,突然閃現出救命的光芒──在普希金的信函中沒有絲毫侮辱的字眼,決鬥仍有轉圜的餘地。尼德蘭男爵深知普希金的朋 友們對詩人鍾愛敬重,他們之中的任何一人必定會挺身而出,撲滅這場決鬥之火。最後由茹可夫斯基出面,男爵捏造事實,說丹特士其實是熱烈愛上岡察洛娃之姐葉 卡捷琳娜,男爵承諾,一旦普希金撤回決鬥,他將撮合婚事。丹特士和葉卡捷琳娜的婚禮在1837110日舉行。

1月的彼得堡舞影婆娑,光彩映天。在無數的舞會中,陪伴夫人到來的普希金不得不遇見那對新婚夫婦。將11月的風暴拋諸腦後,岡察洛娃再次對丹特士暗送秋波和曖昧的微笑,而丹特士則是更肆無忌憚地呵護岡察洛娃,僅和她共舞。凡此種種都化為詩人心靈的傷痕,使他血液沸騰。1837126日普希金寄給戈凱倫一封滿紙輕篾的信函,辛辣譏諷,以致任何談判都無法抹滅這天大的侮辱。當晚,普希金收到丹特士的決鬥書,待普希金尋得自己的決鬥證人,雙方將決定決鬥的時間和地點。

k9zVbc2oF8C8yTXhKpmOJw

普希金需要一位決鬥證人,卻不能在朋友中找尋,只要他們得知決鬥,必會全力阻止,如今他必須獨自面對決鬥。28日正午,普希金踱步房中,哼著歌曲,神情愉快,突然憶起皇村中學的老同學但哲斯,立即將他尋來作為自己的證人。經雙方決鬥證人討論後,決鬥於是議定,地點:小黑河,時間:下午五時。此次命運的意志誰也無法阻攔,普希金在決鬥中身負重傷,被載回位於莫伊卡12號的寓所。無數熱愛普希金的人民來到莫伊卡12號,焦急地詢問他的病況,經過折磨人心的兩晝夜,1837210日下午245分時間靜止,偉大的詩人與世長辭,留給世間美麗的繆斯。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俄羅斯 文章 文學
    全站熱搜

    nagia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