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彼得格勒河堤邊的涅瓦河上,停泊著聖彼得堡最顯著的象徵之一─「黎明號」巡洋艦。這艘傳奇的巡洋艦因打響猛攻冬宮的第一炮而聞名於世。
Avrora意為黎明或曙光,名稱是為了紀念護衛艦「黎明號」,該艦在1854年的克里米亞戰爭時期,以防禦彼得保羅-堪察加享有盛名。
十九世紀末國際形勢複雜,首先是調停,接著是與大英帝國的衝突,然後是波羅的海地區德國威脅的增加。於是開始在波羅的海造船廠建造「戴安娜」類型的巡洋艦,「黎明號」即屬該類。根據設計方案巡洋艦的排水量為6000噸,其原型是當時英國新型巡洋艦「塔爾博特」。光是「黎明號」的建造就耗資約六百四十萬盧布。
巡洋艦於1897年5月23日在「新海軍部」的船塢開始製造,在他的建造過程中,使用亞歷山大和代涅科工廠煉成的鋼材,這兩家工廠的機械和化學成分,在當時是世界鰲頭之一。武裝新一代的炮彈,採用前端的設備。他具有可塑屬性,用以防止被炮彈擊中時發生破裂。「黎明號」是世界首艘配備無線電報的船艦之一,並且擁有自己的電話網絡。
1900年5月「黎明號」巡洋艦在聖彼得堡的海軍船廠下水,三年後開始執行任務。
1902年到1903年,「黎明號」通過檢測,之後在1903年夏天,為俄帝國海軍部隊所接受。7月10日巡洋艦舉行出發檢查,同年「黎明號」加入艦艇支隊,隨之駛往旅順港執行任務。之後他和潛艇支隊的一些船艦成為第二太平洋艦隊的一部分。1904年在巡洋艦參加喀琅施塔得演習之後,尼古拉二世蒞臨,感謝船員並且發表離別致詞。
「黎明號」巡洋艦的第一次戰鬥經歷是1905年5月27日的對馬戰役,日俄戰爭時期,「黎明號」巡洋艦隨著第二太平洋艦隊增援遠東,在戰爭中嚴重毀損,八十多位成員陣亡或者受傷。逃過滅亡的一劫,他闖入菲律賓群島,被菲律賓扣押,戰後歸還俄國。1906年3月巡洋艦返回俄羅斯的喀琅施塔得,轉入武裝儲備,在彼得堡的法俄造船廠開始進行修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黎明號」完成包括海外的幾次航行。1914年7月17日波羅的海的海軍部隊處於全面戰備,「黎明號」抵達雷瓦爾,然後在年底,在波的尼亞灣海域巡弋。1915年巡洋艦更換軍備,1916年9月巡洋艦開始著手大修。
隨著二月革命的開始,在巡洋艦船艙囚禁被逮捕的煽動者,當時傳言巡洋艦將作為海上監獄。為了避免船員的不滿,自「黎明號」撤出囚犯。隨後船艦發生水兵起義,他們辭去巡洋艦的職務,並且推翻軍官。
在此之後,在「黎明號」選出船舶委員會,他的目的是展開落實船員的民主權利,部分的委員會很快的就甴布爾什維克黨人所佔據,桅桿紅旗懸掛。他們幾乎每天組織集會和群眾大會,船舶的修復工程因此非常緩慢。
接近十月革命前夕,修復幾乎完成。「黎明號」巡洋艦停泊在城內, 1917年10月臨時政府做出將巡洋艦駛離彼得格勒的決定。「黎明號」理應展開海上考驗,然而「黎明號」以布爾什維克黨人為首的船舶委員會卻另有想法。布爾什維克黨人想方設法將他留在城裡,他們明白巡洋艦對即將到來的事件的重要性。終於,10月25日21時45分,巡洋艦對冬宮打響驚天動地的空炮,瓦解他的防衛隊,發出開始攻打皇家官邸的信號。
隨即「黎明號」的修復工作再度展開,11月底巡洋艦加入巡洋艦隊第二旅,之後轉往喀琅施塔得。
在他的一生中,航行超過12萬英里。
1918年以來巡洋艦是海軍的後備力量,他的炮彈被拆卸,用來武裝伏爾加區艦隊。「黎明號」巡洋艦更新炮火,成為新中隊的一員。重新裝備無線電台,為「黎明號」裝備新科技的聲納設備,用來與潛水艇通訊。
20年代初期,「黎明號」成為蘇聯波羅的海艦隊實習船鑑中第一艘有戰鬥力的軍艦。直到1930年他完成了在波羅的海和白海以及國外的幾次航行,並且進入斯堪的納維亞的港口。1927年巡洋艦被授予紅旗勳章,1935年由於磨損,「黎明號」被重新分類在沒有動力裝置的訓練基地。
二次大戰伊始,巡洋艦停泊奧拉寧包姆,被列入喀琅施塔得防空防禦系統。在敵人接近列寧格勒時,基於策略,逐漸解除「黎明號」的武裝,他的成員被遣往前線。起初從船艦的高射裝置對敵機進行掃射,但是隨後德國人轟炸「黎明號」,在此之後船員已經無法在船艙停留。此後巡洋艦遭受反復的轟炸,直到列寧格勒封鎖解除。
1940年「黎明號」巡洋艦的大炮被部署在Duderhof高地,其中一個安裝在裝甲艦Baltiets。
1948年11月,他被轉調到大涅瓦河畔「永久停泊地」。9年後在巡洋艦上設立博物館,成為中央海軍博物館分館。1968年被授予十月革命勳章,因為是打響十月革命第一炮的元,自己的圖像也在勳章上。2010年巡洋艦從海軍艦隊成員除名。
紀念十月革命70週年,「黎明號」巡洋艦決定大修。因應技術項目,整修為期四年,並且研究超過1200檔案文件,查閱400張照片。
自2014年9月起,巡洋艦在喀琅施塔得進行維修,之後於2016年7月16日返回到位於彼得格勒河堤的他的「永久停泊地」。
「黎明號」巡洋艦是俄羅斯聯邦文化遺產項目。
圖片來源:網站。
留言列表